应天书院,这座位于商丘的古老学府,曾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以及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齐名,被誉为我国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其创办者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他以远见卓识开创了这一教育文化的瑰宝。应天书院以其深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随着北宋政权的建立和开科取士制度的推行,应天书院更是成为了人才摇篮。宋真宗皇帝对这里人才济济的状况大加赞赏,亲自赐额为“应天府书院”。五代十国时期,私人设立学校之风盛行,南都学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南都学舍的创办者是杨悫,他一生致力于教育,这种精神得到了当地最高军政长官赵直的大力支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应天书院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并在宋真宗时代得到皇家承认。
【 创办与发展 】

时光荏苒,回溯千年。公元1009年3月20日(农历2月24日),应天书院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宋真宗皇帝御赐的院额熠熠生辉,送抵学舍。这一举动轰动了整个商丘,万人空巷,远近闻名。

商丘是先商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汉梁文化的繁荣之地。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杨悫创建的应天书院,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卓越的培养模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

翻开应天书院的历史篇章,我们不得不提范仲淹与书院的不解之缘。应天书院为范仲淹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范仲淹则将书院推向了思想学术的巅峰。尽管出身贫寒,但范仲淹胸怀大志,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他在宋大中祥符四年来到应天书院,以一袭布衣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在这里,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为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在仕途上取得一定成就后,范仲淹决定将母亲从山东接至商丘奉养,自己也在商丘安家立业,商丘因此与范氏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以博大的胸怀融贯中华优秀文化,他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在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进行了教育改革,为应天书院的辉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应天书院的传承 】
应天书院在范仲淹等杰出学者的引领下,功绩卓著,树人成才显赫一时。特别是在宋仁宗庆历三年,应天书院更是升格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此转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民办到国子监的独特典范,更对北宋的政权稳固、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的广泛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重修应天书院 】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应天书院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影响着这片土地。商丘市委、市政府以及睢阳区委、区政府等多方联手,于2003年启动了应天书院的修复工作,再现其历史风貌。河南大学受命设计重建的应天书院,占地广阔,依照历史文献精心复原。
然而,在修复过程中,一些历史细节的处理显得过于草率,导致书院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其真实的历史面貌。特别是在展示书院的重要人物杨悫和戚同文的历史贡献时显得尤为轻描淡写,在参观者中引起了遗憾和讨论。重修后的应天书院虽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需更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和历史细节,以更好地展示其历史价值与文化魅力。
应天书院不仅是一个文化的平台,更是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千年,书院的教育理念与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