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感知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并用简单的符号和文字去记录、刻画、总结和推演这些规律,以探究其中的原理。后来,人们从这些自然规律中领悟到人性的规律,于是效仿“天道”,总结出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的道理,这便是《易经》的由来。
《易经》的作者主要有三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故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其中,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伏羲画卦
上古时代,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步发现世间万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象,如天地、男女、昼夜、上下等等。伏羲“一画开天地”,把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两条短线“––”代表阴,一条长线“—”代表阳,象征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使人类从混沌中走出来,进入文明时代。

在此基础上,伏羲进一步把阴阳两种符号进行重叠,形成了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八种物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文王演《周易》
中古时代,人们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刻,用符号去象征物象的要求进一步增加。这时期,周文王对“八卦”进行两两组合,衍生成64卦,每卦6爻,共384爻(其中,乾卦和坤卦附加了“用九”和“用六”两个特别的爻辞,故可以说一共386爻) ,再分别对每一卦、每一爻注卦辞和爻辞,以揭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64卦的出现,不但进一步揭示了自然规律,还揭示了社会规律和人道规律,让《易经》完成了从“天道”到“人道”的发展。如谦卦,上为坤(☷),下为艮(☶),坤是地,艮是山,山在地之下,象征人有才能而不显露,故为谦虚。
卦辞和爻辞的出现,让每一卦、每一爻所象征的意义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赋予了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形成了朴素的哲学观点,至此《易经》的“经”文基本形成。
孔子注《易传》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韦编三绝,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解读,写成《易传》。《易经》产生于占卜,其经文高度抽象,故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易传》的出现,让《易经》从神秘、玄奥的面纱中,走向了人文科学。此后,《易经》不仅是占卜学,更是教化民众、安邦治国的经学。
《易传》有十篇,分别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之为“十翼”。今天,我们经常引用的经典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都是出自《易传》。
终于,《易经》在经历了伏羲画卦、文王推演八卦和注卦爻辞、孔子注《易传》的发展过程,得以完善和诞生。
《易经》的核心思想
《易经》最核心的思想是“阴阳”两种事物的对立统一。《易经》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阴阳,象征事物的符号是阴阳,卦和爻有阴阳,内容也有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作为两种基本状态,他们不仅仅是对立的,更是相互转化和统一的。如“否极泰来”、“盈不可久也”等,都体现了这种对立、转化和统一的关系。转化的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我们掌握了这种变化规律,就具有一定预测未知的能力,这便是《易经》的智慧。
《易经》通过创立象征性的图像和经文,揭示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律和现象,为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不受语言限制的“道”,更具有灵活性、辩证性和生命力,这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的根本原因。

这里从《易经》中精选了部分经典语句,让我们在这些经典语句中,去感悟《易经》的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应像天道运行一样自强不息。
天德不可为首也。
天的美德是不自居首位。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有随顺安分的美德,君子应像大地一样增进品德,承载万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德行善的人家,必定有许多福报;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有许多灾祸。
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
不是我去求幼童学习,是幼童来求我教导。
蒙以养正,圣功也。
启蒙教育应当培养人的正直品格,这是崇高的功德。
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
不经邀请的客人来到,恭敬地对待,最终是吉利的。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天和地交互感应就会万物相通,上级和下级交流感应就会志气相同。
无平不陡,无往不复。
世上无只有平坦而没有陡坡的情况,也无只有去往而没有复还的情况。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因为向下接济而越发光明,大地因为谦卑,地气才不断上升。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而又谦的君子,以谦卑来自我修养。
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君子独立而无所畏惧,远离尘世也不会感到郁闷。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小人妄用强壮,君子则不用强壮。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见到美德就主动学习,有过错就主动改正。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君子应当言之有物,行事有恒心。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该停止时就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行动和静止不失去合适的时机,君子之道就会光明。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太阳正午就会西斜,月亮满盈就会亏损。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天地受到节制而形成四季。以制度为节制,既不会浪费财物,也不会伤害人民。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君子思虑可能发生的祸患而预先做好防范。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平易才能使人容易明白,简单才能使人容易遵循。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行事能应变旁通而不随波逐流,安于天道,知道使命,就没有忧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两人同心同德,其力量如利刃可以切断金属。心意相同的语言,其气味如兰草一样芬芳。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德而不自傲,真是仁厚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中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想说的话,说出的话也不能完全表达所思所想。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体之上的意识叫做道理,形体之下的客观物质叫做器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变化,变化后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天下同归而疏途,一致而百虑。
天下的人都有共同的归宿,只是走着不同的路而已;都有一致的想法,只是有着不同的考虑而已。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君子与上级交往而不谄媚,与下级交往而不怠慢,这算是预知微妙吧?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君子既知道隐蔽之事,也知道彰显之事;既知道阴柔的作用,也知道阳刚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得到万民的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