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此篇文言文《世经(上篇:大道中庸)》,为当代作者景皓(笔名,也是一名驻村书记)所著,根据对古典文献和四书五经学习、思考,有感而作,授权中国题字网首次发布,以飨读者,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 经
宇宙玄玄,玄问大学;天地道道,道行中庸。
物修元元,元育万方;数易九九,九化无极。
生死存亡,命载其中;成败兴衰,运承其里。
千载砺砺,已知其然;万世淘淘,未明所以。
持之以思,得之以理;执之以求,笃之以与。
维天苍苍,维地皇皇;大道鸿濛,格之至矣。
因孔子之道而道,老子之知而知。遂入万玄之门,得窥众妙之相,始见有无之道,方识育化之理。知天地阴阳、取舍善恶皆缘自因果,故求究竟,相对而立,立之以道,道之以人,此谓之玄。又知世之本末、物之终始皆轮无穷尽,回无终止,相循而行,行之以理,理之以人,此谓之妙。如此者,上迎下合,前启后承,不幻不灭,无尽无休。相动相止,相形相知,相声相息,相抵相契,相克相生,相育相化。玄中立妙,妙内行玄,无玄无妙,无妙不玄,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乃成就天地大道。大道者,四相奉天识,五行承地性,惟育其中化其庸方可通玄悟妙以求造化之功也。
人间境道之大道中庸
何谓大?
所谓大者,世也,无界为大。括宇宙,覆天地,列星海,转日月。宽广无垠,入微无止。玄极所有,妙极虚无。有未明,未明为大。有未见,未见为大。有未知,未知为大。
大者,人也。上通天元,下遁地极,神游碧霄,知行浩渺,以无化有,以未化能,成于造化,造化乃成。内抱灵识,本元于首,忽焉万里之遥,忽焉千重之高,可出鸿鸿之神,可入濛濛之境,能测君子之度,能察小人之辟。外负认知,发止于心,忠以君臣之义,孝以父母之恩,守以夫妇之礼,敬以师长之尊,亲以兄弟之情,践以朋友之信。此人者,谓为大也。
故所谓大学者,君子之学也。必从“攀高探远,勘博矩厚,上窥高阳之末,下邈九阴之渊,溯悠恒久,诲己求问”之途,上欲穷极无限之知,下欲通彻入微之理,以成悟本求源之功,以达外内臻化之境,此谓大学也。
故大学之道,天地之道,宇宙之道,人之问知至高之道也。
何谓道?
所谓道者,知有而有,知然而然也。
上为天之所系,日昭月明,星罗云布,风行雷动,雪漫雨施,时分昼夜,间有阴晴。恒之,谓为天纲。
下为地之所持,山峙川脊,海蕴河泽,草盛木茂,花开果实,序分四季,位有经纬。恒之,谓为地常。
中为人之所行,知善识恶,辨是明非,因缘果报,骛喜骛悲,事分本末,命有终始。恒之,谓为人伦。
天纲者,视之以明,仰之以息,律时以作,择时以栖。
地常者,伫之以容,相之以行,奉时以生,宜时以长。
人伦者,仁之以义,得之以失,顺时以中,逆时以和。
天之所系者,时也,时之以覆;地之所持者,空也,空之以载;人之所行者,运也,运之以命。自然序成,自然而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之生源而无以逆者,倍,则败。故曰为道。
君子之道,卓而不群,器而不争,善而不戾,知而不炫,达而不独,平而不厌,辩而不流,正而不倚。故君子得道,小人失道,明者有道,愚者无道。
君子之道,知之清浊。以清砺浊,浊无嗅则不蚀,以浊养清,清有方则不靡。清扬浊抑,世风则立,清罡浊诺,世道则达。无清不浊,亡之道也,无浊无清,存之极也。故君子为公以明,厘私以正,宽人以度,容物以量。
君子慎独,小人无忌。涛涛澹澹,欲欲空空,一心生念,一目成知,动极分明,静极毫末,一气贯行,一息辄止,天勘内显,地察外微。何也?天地遁于心,心无所遁,则遁无可遁也。
君子登堂,如明珠耀顶,流光溢空,上下两命而侍之。上命于稷以恩魁天,下命于民以义堃地。小人入室,似暗尘欺梁,晦沙迷目,失恃双极而弄之。失极于心以谋己利,恃极于器以权他害。
君子固穷,阳而刚健,正而不阿,重仁重义,至谦至烈,斯之为贵。小人窃富,阴而揉诺,负而易变,求奢求利,至骄至唯,斯之为贱。故君子贵品,小人贵身,品贵者承尊育德而无可量,身贵者负重劳形而终有尽。
君子骛德,德行天下,当以德土育万生乃修万身,君子弘毅,毅恒寰宇,当以毅志化万民乃立万命,此谓真人。无德土而求万身,无毅志而求万命,此谓伪道。
君子不语讪言,语讪必失。失,必遭虎闻犬吠之耻,玉碎瓦砾之恨而心以凄戚,身以决绝也。君子不罹险地,罹险必危。危,则持舍身取义之勇、先死后生之知乃德之于众,功之于世也。
何谓德?外为行之端,正而无负,内为性之志。尚而不卑。先天者无伤无厌,率性而灵秀,后天者不怨不累,慎行而笃厚。故所谓德者,修身以正迹瑜行,育识以净心明择,格欲度妄,随至随求。内无惘不争以克己,外有为帅众以立世,得之辩假识真而不害,失之明道知理而有益。故君子劳以养德,术以勤德,易以衡德,忠以威德,教以树德,政以信德。
种则苗出,耕则收成,丰衣足食,农者之道。制则器出,精则技成,赋能增效,工者之道。求则给出,易则利成,无欺无害,商者之道。进则胜出,退则守成,戍国安民,兵者之道。识则言出,文则章成,诲己及人,学者之道。廉则绩出,规则法成,正大光明,官者之道。各诚于此道者,谓之君子,俱使诚于此道者,谓之圣人。故圣人及君子者,非己欲而求者,所以求众也。
大人者,行大仁之道,小人者,路小仁之径。以大仁求之于小人,以小仁榜之于大人,卑也。以小人知之于大仁,以大人察之于小仁,尚也。此圣人及君子之德也。故以物应之于高下,傲娇而庸鄙。以识应之于高下,清高而孤陋。德者无之于高下,惟尚而独尊。
一谓以然,众谓皆然,公以平正,私以无邪。不以善赘他,不以恶纵己,得之成身,舍之济世,生具典范,死有遗风,至真至诚至纯,此谓至善之道。
所谓善者,仁愚之不仁,义戾之不义,礼顽之不礼,法歹之不法,济贫之不济,安亡之不安,平路之不平,谋事之不谋,祛恶之不祛,公世之不公,是谓善也。真善者因性而普发,伪善者由术而私行。
礼者,仁之义也,感识于公而发于心,无耻而知耻,修行于己。法者,义之噐也,理治于正而止于身,无义而行义,约束于人。
伪善者,私恶者也。术数而道,不见名利。言以惑众,夺魂洗髓,行以由己,嗜血诛心。小利厚于情,大利薄于性,不仁不义,非善非忠,欺世于有意,戕人于无形。
私恶者,贪也。贪者,食鬼也,以盗为道。无光无正,无天无地,无尽无止,道之负也。负以逃于光,辟于正,挟风雷而绞云雨,吞天地而昏日月。其猥者,欲壑难平,独宠而矫,善妒好嫉,啖肉斥母者也。其害者,毁池盗水,断脉攫金,间网竭鱼,抢食废灶者也。故负者,覆也。取物而舍人,得利而失心,覆他自亦必覆。
仁者必义,义者未仁。知仁者宽而不滥,愚仁者弱而不识。知义者强而不突,愚义者卑而不辩。善者必忠,忠者未善。知善者施而有方,愚善者舍而无度,知忠者格而有断,愚忠者直而无端。
知善滋善,善有承则生仁,仁则义,义则恩,恩则善。愚善滋恶,善失意则生怨,怨则恨,恨则仇,仇则恶。
善恶者,一动一静,相对而出。遇善动于亲,恶以静止,区明辨之则不伤。遇恶动于害,善以静守,谨慎用之则无错。守善以行,止恶以知,知行以中矩,不亲亦不害,是谓无善无恶。如此者,是非亦然,喜悲亦然,相对皆然。
同悲者义重,从善携诚而其情不吝。窃喜者性狭,随恶失真而其色寡薄。君子重情,情高于天,巽光以穹碧,悯而登堂。小人求欲,欲厚于地,震炁以潜渊,戾则堕狱。
是非分明,善恶泾渭,为之坦然,谓之真。有始有终,兼仁兼义,一以贯之,谓之诚。真且诚者,谓之纯。纯者,无恶行,无妄动。纯之而粹,粹者,无恶念,无妄想。粹之则化,化者,无所不及、无所不能、无所不立、无所不成也。何以纯粹,弃之无弃,取之能取,诸事无常,众意难遂,于心中虽分毫难承其重,放身外即万钧不过鸿毛。何以化之,喜悲之于情,行止之于识,无伪而不做,自然而通透。心无垢则识相明净,身不染则行意清悠。
成者,诚也。专执信笃于一,则无二,无二即无他,心中惟一,自然无他。依此行于一事者,必成于事,行于一世者,必成于世。
成事者三,其识,其势,其噐。有识无势则怠,有势无识则惘,有势识无噐则无用。以识振其势,功于噐,其事成矣。
老子以知格道,修为而立世,究竟其有无。孔子以身育时,治规而行世,究竟其终始。释迦以心化空,明性而净世,究竟其因果。有无之界,时尽而距,造之以有,空极而间,化之以无,有无和合乃生造化,世之相也。终始之距,动之以能,力之以量,育之以光,行于空而明于世,时之相也。因果之间,动之以性,力之以欲,化之以炁,成于时而见于世,空之相也。此道之三元之相也。
能者,力于性而欲于动。因性而力,力之则动,因动而欲,欲达则完性复能。
量者:动于性而欲于力。因动而性,性之则欲,因欲而力,力至则成动见量。
性者,动于能而量于力。因能而动,动之则力,因力而量,量见则复能完性。
欲者,力于能而量于动。因力而能,能之则量,因量而动,动成则至力达欲。
三元者,天地人也。天与时,地与空,人与世。上者经天,下者纬地,中者为人。上以下缀,下以上举,无上无下,无下不上,无中则无上下。天以地承,地以天奉,无天无地,无地不天,无人则无天地。是谓道也。大道万千,各振其声,各形其色,各成其道,道道其中。
故道者,修一身德万行,立万命志一气,此万舸归流,单帆过海之理也。
何谓中?
中字者,上一下一,左右相行,中以一道以贯之,乃宇宙行三元之相也。以世而论,上一为天,下一为地,左日右月,以中道贯之。以道而论,上一为乾,下一为坤,左阳右阴,以中道贯之。以缘而论,上一为因,下一为果,左善右恶,以中道贯之。以事而论,上一为始,下一为终,左成右败,以中道贯之。以国而论,上一为官,下一为民,左礼右法,以中道贯之。以政而论,上一为权,下一为势,左恩右害,以中道贯之。以家而论,上一为父,下一为母,左子右女,以中道贯之。以人而论,上一为知,下一为行,左舍右取,以中道贯之。
中也者,定四相,运五行,天下之本根,大道之本象也。
居中位,左以东始,天承其情,万象更新,其序为春;前以南育,地奉其性,万物滋长,其序为夏;右以西终,地承其欲,万类竞丰,其序为秋;后以北化,天奉其识,万态蛰隐,其序为冬,维中位而成四相。东西及南北列并行之位,春秋及夏冬呈因果之季,而中位乃万相并契之点,故无中不定。
本中土,左以青木,龙形其势,朝于春而暮于秋;前以朱火,雀形其势,盛于夏而御于冬;右以白金,虎形其势,成于秋而生于春;后以玄水,武形其势,蓄于冬而润于夏。承中土而运五行,木金及火水列克生之属,龙虎及雀武呈纵横之势,而中土乃万行并育之持,故无中不运。
故中者,道之元祖,始时之位,恒定不变,立世之精,造有之无,无中之有也。万相万行皆对中而立,乃相对之惟因,由一有二形三相四行五而道成,故无中不对,不对无生。
以此格之,世间万事万物之理莫不如此,莫不从中,故天下无中不立。
天地之相,中者为人;生死之相,中者为命;福祸之相,中者为运;善恶之相,中者为欲;是非之相,中者为理;阴阳之相,中者为极;因果之相,中者为缘;化育之相,中者为识。此天地三元之体,灵命三元之性,大道三元之规。何持也?和也!
人者,自中者也,自上至下,自左及右,人位其中;由生至死,由存至亡,命行其中;善恶之识,是非之分,界定其中,非善即恶,非是即非,取舍中和之道也。
礼者,礼也。失礼者,礼之。无礼者,教之。未及则远之,及则礼教之,不改者,祛之。此谓中和之道也。
何谓中和?中也者,纵横其位,和维其功,位动以和定。则生死平衡,阴阳相济,善恶泾渭,是非分明。何以见之?中也者,行止之态,和维其状,态变以和合。则偏之以正,律之以矩,取之以舍,生之以死,是非善恶,外内明择,因果相应,福祸相行,无偏无倚,执中和正。如此者,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自成焉。
何谓庸?
庸字者,上为广,再为庚,下为用。广用之理成就广行之道,普众也。普众谓之渡。渡者,度也。度者谓之律。人之道皆依律而学之、问之、思之、辨之、笃之。平以维之,无所不见,无所不覆,度之万千也,循而形之;立以维之,无所不及,无所不至,道之万千也!亦循而形之。此天道循环之相也。人之所及,惟光可性之,人之所不及,惟识可性之,及及不及者,空也。
庸也者,度四相,化五行,天下之本容,大道之本源也。
四相从其上以经时序,遂巡天以度见春夏秋冬,抱以冷暖之能而感之;环其下以纬空度,遂导地以序秩东南西北,位以进退之功而动之。故无庸不度。
五行度其量以和其筹,遂运土以矩化金木火水,用以克生之理而适之;量其度以合其矩,遂定神以筹化龙雀虎武,适以纵横之道而用之。故无庸不化。
故庸者,道之元宗,终空之体,万万之数,行世之容,化无之有,有中之无也。万相万行皆负庸而行,乃相负之惟果,由一有二形三相四行五而理生,故无庸不负,不负无成。
以此格之,世间万事万物之道莫不如此,莫不适庸,故天下无庸不行。
时持中受庸以序制春夏秋冬,空持中受庸以位度东南西北,循环而往复,无休亦无止,其势不息,乃成世道轮回之虚。天从中适庸以炁运龙雀虎武,地从中适庸以量行木火金水,相克而相生,相育亦相化,其态恒存,乃成世道永续之实。
中者,工物之元,规矩之本,理之祖也,人之道,物矩其中而理成其相也。庸者,术数之本,格律之元,易之宗也,人之道,数律其中而易与其相也。天与地布道而维中,人居中行道而维庸。故中庸者,天地立足之本、众生普渡之律也。
故大道中庸,世以守中和庸为普众之规而行时空之道也。
人者,乘时往空以言其道,受于现今而立,世之用也;以言其中,践于往去而知,时之用也;以言其庸,度于未来而释,空之用也。时不可逆而生之以情,情游于往昔是谓忆,忆之于然然,去也,理成之因。空犹可回乃成之以欲,欲感于当下是谓应,应之于每每,来也,道成之果。时渡空由,功去行来,两两交融冲之于未,是谓因果即成之世界。其大者,知也。
人者,仰之以天,俯之以地,入目以纬度乃定四相之识,入体以经络乃运五行之性,入神以心首乃功四相五行之能,识性相持而和合于天地,是谓我也。
道者,天应其时,地承其空,人命其运。循中度庸,育有化无,净外明内,此恒存之道也。若离中弃庸,重有轻无,秽外污内,则其心必败,其道必覆,乃生灾祸也。灾乱及地,地失其机以亡之,祸殃及天,天变其色以毁之。
大道无形,万般由己。以微入宏,则行天下。立宏以执世而道之,是谓圣也。知宏以言世而明之,是谓贤也。
识大道者,思混沌之始,探宇宙之成,知天地之立,勘生命之元,察世道之规,辨人道之律。谓万众来去,不喜不悲,明万物终始,无是无非。求真纯,悟育化,识之至矣。
行大道者,秉天地之性,求天地之知,奉天地之理,弘天地之义,承天地之运,立天地之命。怀慈悲之念,渡育众生,拈因果之数,循序轮回。施德仁,砥忠信,行之至矣。
道者,初解,入其相。再解,入其股。三解,入其心。四解,化其性。五解,育其识。六解,成其事。
人者,忠孝节义则立。国者,仁信廉威则强。今天下大势,各国皆以利存。存以利行,利以物应,求之于不择,挥之于不惮,偏执无度,骄狂苟妄,履旁门而未晓失,赴绝路而不知险,搏命而生,竭欲而亡。当知武逆易平,文贼难却,形销易复,神陷难移,利无识应,莫成其道也!
华夏族群,元之于盘古,始之于女娲,立之于炎黄,成之于春秋,禄昊无尽,福泽不止,延绵至今,已趋大兴。虽有祸乱之日,亡危之时,然薪火未尽,明珠未尘,临海未覆,沉渊未倾,至强不弃,至弱不绝,极富不隘,极贫不亡。何也,其人者,知中持中,识庸行庸,上演天干维于空而化四相以奉十方之命,下易地支刻于时而育五行以承一甲之运,定乾坤以立世,踞中道以立国,世谓之寰世,国谓之中国。故中国者,执中立世之国也!国之于天役而不偃,文之于天作而不竭,人之于天命而不背。外内双仞,行识双修,有造无化,乃行于中道也。故执中国者,当乘一国之运势,领万民之命道,围天下之前路,穷世人之生途。颠峰叠浪,镝寇荡酋,持正守负,同知共识,延天祚于千秋,绵地祉于万世。此谓人负之于天道也!
民以众立,权以专政,众立者以利而立,专政者以正而政。政者,首也,以识而首,识之以枢众行,成识于理也。立者,躯也,以性而躯,行之以应首识,成行于感也。专政者,掌国之噐,定国之策,立国之命,谋国之运,其利也。保国无难,护民无伤,正礼刑法,守廉肃贪,其责也。众立者,安有所保,劳有所得,害有所佑,义有所张,其利也。勤国之命,共国之殇,振家之嗣,举家之兴,其责也。权之用者,驭民之舵。民之用者,驾权之舟。权不为民,其政危矣,民不从权,其国乱矣。
故制于利而权于役者,其欲蒙心。功于制而侍于权者,其情明志。
国有仓鼠,食鬼也。恃器枉行,不捉野盗,而养家贼。国祉窃之以本,民脂谋之以利,经日而肥,首大尾长,身藏万石,体硕仓虚。提案解之,上缴首以邀功,下弃尾以欺民。其身何处?上至达显,下至小吏,弄权之徒分之,僭越之辈享之,其相戾戾如鬼,其势饕饕似狼。如此者,不祛必害,不日必危,必至君子辟之于小人,有道失之于无道,国倾于腐,民困于乏。皆因野鼠之盗非患,家贼之害巨祸也。
物利者,害也。利之于医则害之于性,病之难也。利之于教则害之于识,学之败也。利之于政则害之于廉,官之瞽也。利之于国则害之于信,民之乱也。
不以粟贵,必有断炊之苦,不以民重,必有亡国之痛。所谓天虽大久云无日,刃虽利长置失锋,故乱世当重典,盛世必严律,重之于勇,严之于知。携风雷拨云见日,领斧钺振鞘出锋,弃腐肉以烩群狼,失缚兔以搏苍鹰。荡尘修远,平壑斩荆,可见驱鬼屠狼之利,可成逐浪淘沙之功。则国有立命之气,民有安生之本,世自明矣,道自通矣。
古之道,以君子之礼,抱元守一,行治世之道。今之道,以君子之知,抱元守一,行经世之道。民者,利而后治则从;德而后立则顺;仁而后爱则善;和而后安则忠。国者,利而先民则富;势而先军则强;权而先义则兴;治而先仁则久。何以经世?自强自威,远慑近控,远控近融,威之以从,控之以利,融之以知,和合而一,世界大同。皆因至德至仁、至忠至信之理,求至诚至纯,至育至化之道。
至德至仁、至忠至信,国家、民族、万民之经纶,亡存之理也。
至诚至纯,至育至化,宇宙、天地、万物之命途,死生之道也。
天地不仁,以天道之规,取众生苦育之果。天地有义,以地格之律,奉人间臻化之境。圣人不仁,以天人之知束万众伦理之行,圣人有义,以地物之识化生民德道之土。惘哉然哉?亦惘亦然。真矣幻矣?亦真亦幻。溯古衡今,道行于中而未见其相,未知其来,未知其去,是谓玄玄之真幻。理成于果而未得其因,未识其是,未识其非,是谓妙妙之惘然。故为人者,立于天地之间,当执心中不忿之念,虽砺砺其心求其知也。当持足下不屈之行,虽漫漫其道笃其远也。即悲即喜即苦即乐,执中拓庸,持之以恒,则知达远近,求至功成,不谓于此乎!
(作者授权中国题字网 2025年8月首发)
作者简介:景皓(笔名),男,汉族,197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学历:本科(函授)。籍贯: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工作单位:白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自2016年1月至今任白城市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
创作感言:2022年,某已天命之年,回顾半生,自觉事业、家庭皆平平无奇,碌碌无为,淡淡无味,事事无成。应有所得而一无是处,应知天命而一无所知,人生不知何义,人道不知何行。可悲可叹顾影自怜之余而心有不甘,为有所托以不枉此生,乃决定习国学以惠润己身,近明道以经修自识。遂通读四书之《大学》、《中庸》。经一载,知前学之立意而颇有所得,感先人之圣知而不胜唏嘘,同时心中生有一问,书中所言其道,皆治世、治国、治人之所行,勤世、勤国、勤人之所思,乃明之以方向,规之以行止的传世至理,然道从何来,欲从何去,其相何堪,其如何持,书中不尽明确,揣测难却之时遂有觊觎旁窥之心,乃决定依所感之知悟以试之。每日深耕于心而自觉确有所得,自2023年初夏动笔,历两载而初成,今示于人,其文亦涩,其言亦拙,是否未知,不胜惶恐,说教未明,但求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