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华夏文化的璀璨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精妙融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从江南水乡的温婉园林,到北方皇家的恢弘苑囿,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园林独特的魅力。
而在众多园林中,有四座园林脱颖而出,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即 1961 年 3 月 4 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 —— 江苏省苏州市拙政园、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这四座园林,南北竞秀,各具风姿,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犹如四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光芒,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它们的美。
拙政园:江南水乡的诗意画卷
历史渊源
拙政园,这座江南园林的杰出代表,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 年) ,由官场失意的御史王献臣所建。园名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 “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之句,表达了园主退隐山林、闲适自得的心境 。
在漫长的岁月里,拙政园历经沧桑,几易其主。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子输给徐氏。此后,拙政园又先后归礼部侍郎钱谦益、吴三桂之婿王永宁等。清朝时期,拙政园曾被充公,后又散为民居。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忠王李秀成将拙政园和东西两面的民宅合建为忠王府,并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拙政园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重现昔日的光彩。
园林布局与特色
拙政园占地 78 亩(约合 5.2 公顷),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有特色,又相互映衬。
东部开阔疏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点缀着一些亭台楼阁,如兰雪堂、缀云峰等,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中部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水面广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布局严谨而富有变化。远香堂是中部的主体建筑,四面透风,夏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 。堂前有宽敞的平台,凭栏可观池中荷花,美不胜收。香洲是一座石舫,船身位于水中,仿佛即将扬帆起航,其造型独特,与周围的水景相得益彰。荷风四面亭位于水池中央,四面环水,夏日荷香阵阵,凉风习习,是赏荷纳凉的好去处。
西部以水池为中心,池南为主体建筑卅六鸳鸯馆,馆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多人。馆外水池中放养着鸳鸯,成双成对,嬉戏追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留听阁则是欣赏秋荷残叶的好地方,当秋风起时,荷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故事。
拙政园的造园艺术堪称一绝,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漏景等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园内的漏窗设计别具匠心,造型各异,图案精美,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能让游客透过漏窗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借景北寺塔更是拙政园的神来之笔,从园内望去,北寺塔的身影倒映在水中,与园内的山水亭台融为一体,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四季风光
拙政园的四季,各有其独特的韵味,宛如四幅风格迥异的画卷,展现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灵动。
春天的拙政园,是花的海洋,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将整个园林装点得如诗如画。漫步在园内的小径上,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让人陶醉其中。此时的紫藤也不甘寂寞,一串串紫色的花朵垂挂在枝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如梦如幻。兰雪堂前的玉兰,洁白如玉,优雅高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向人们传递着春的讯息。
夏日,拙政园则是一片清凉的世界,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大片的荷花在池中绽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与碧绿的荷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便是对此时景色的生动写照。坐在远香堂前的平台上,微风徐来,荷香扑鼻,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炎热。荷风四面亭四周,荷花围绕,在这里可以尽情地感受荷花的清香和夏日的清凉。
秋天的拙政园,色彩斑斓,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枫叶渐渐变红,银杏叶也变成了金黄色,与园内的古建筑相互映衬,美不胜收。此时的拙政园,充满了诗意与浪漫。留听阁前的荷叶虽然已经开始枯萎,但却别有一番韵味。“留得残荷听雨声”,当秋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打在残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
冬日的拙政园,银装素裹,宛如一个童话世界。当雪花飘落,整个园林被白雪覆盖,亭台楼阁、假山池塘都变得洁白无瑕,宁静而祥和。此时的拙政园,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悠远。站在园内的高处,俯瞰整个园林,只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仿佛时间都已经静止。雪香云蔚亭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得古朴典雅,宛如一幅水墨画。
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宏伟篇章
前世今生
颐和园,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皇家威严的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前身为清漪园 ,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 年) 。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 448 万两白银,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在原有的瓮山和西湖基础上,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清漪园建成后,成为乾隆皇帝及其皇室成员休闲游乐、礼佛祈福的重要场所。园内建筑精美,布局巧妙,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堪称皇家园林的典范 。然而,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漪园惨遭劫难,园内建筑大多被焚毁,珍宝被洗劫一空,昔日的辉煌瞬间化为灰烬。
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 年),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养老之地,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巨款对清漪园进行重建,并将其改名为颐和园 。重建后的颐和园虽然大体上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由于经费有限,许多建筑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所下降。1900 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颐和园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园内的文物和建筑再次遭受重创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使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如今,颐和园已成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展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窗口。
建筑与景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占地约 290 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内建筑风格多样,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又有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还有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长廊和苏州街。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景观之一,山上树木繁茂,四季景色各异。佛香阁是万寿山的标志性建筑,它建在万寿山前山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楼阁,高 41 米,气势恢宏。站在佛香阁上,可以俯瞰整个昆明湖和颐和园的美景,视野十分开阔 。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另一大亮点,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湖中有三个小岛,分别是南湖岛、团城岛和藻鉴堂岛,象征着古代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十七孔桥横跨在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之间,是一座造型优美的石拱桥。桥长 150 米,由 17 个桥洞组成,桥栏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栩栩如生。每到冬至前后,太阳落山时,阳光会透过十七孔桥的桥洞,形成 “金光穿洞” 的壮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全长 728 米,共 273 间 。长廊的枋梁上绘有 14000 多幅彩画,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色彩鲜艳,构图精美,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彩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
苏州街位于颐和园后湖两岸,是一条仿江南水乡风格的商业街。街上店铺林立,酒旗招展,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各种传统小吃,购买到精美的手工艺品,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
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最高水平。
从文化内涵上看,颐和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仁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体现了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 ;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则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为怀和普度众生的思想;而园内的一些景观,如 “紫气东来” 城关、南湖岛上的广润灵雨祠等,则与道家思想有关 。
此外,颐和园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如英法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同时,颐和园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的园林建筑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留园:咫尺山林的精巧之作
历史沿革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 338 号 ,作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它宛如一部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 ,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称东园 。彼时的东园 “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园内的瑞云峰 “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宛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如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 渐废 。到了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 “东园” 故址上改建。刘恕耗费三年心血,精心打造,于嘉庆三年(1798 年)始成 。因园内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故更名 “寒碧山庄” 。刘恕对园林的热爱,不仅体现在景观的营造上,他还喜好法书名画,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 “刘园” 。
咸丰十年(1860 年),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然而寒碧庄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同治十二年(1873 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他对园林进行了缮修加筑 。盛康不仅修复了受损的建筑,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使园林的规模更加宏大 。光绪二年(1876 年),修缮工程完工,此时的园内 “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比昔日更增雄丽 。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 “吴下名园之冠” 。
建筑特色
留园占地 23300 平方米,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 ,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典范。走进留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全园采用不规则的布局形式,巧妙地将建筑、山水、植物、山石等元素融为一体 ,形成了层次丰富、曲折多变的园林空间 。这种布局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对称模式,给人以自然、灵动的感觉,让人在园中漫步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惊喜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能发现不同的美景 。
留园的厅堂建筑宏伟壮观,装饰精美。五峰仙馆是留园的主体建筑之一,因其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 。这座厅堂高大宽敞,内部装修精美绝伦,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厅前的庭院中,耸立着五座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峰,宛如五位仙人下凡,因此得名五峰仙馆 。这些石峰与周围的绿树、翠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留园的庭院设计独具匠心,各具特色。揖峰轩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庭院,庭院内布置着假山、水池、花木等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轩前的太湖石峰姿态优美,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 。石林小院则以其独特的石林景观而闻名,院内的太湖石林立,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栩栩如生 。这些太湖石与周围的建筑、花草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
留园的游廊也是一大特色,蜿蜒曲折的游廊长达 670 余米 ,如同一根丝带,将园内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 。游廊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精美的漏窗,这些漏窗造型各异,图案精美,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能让游客透过漏窗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走在游廊上,时而可以看到远处的山水风光,时而可以欣赏到近处的庭院美景,步移景换,让人目不暇接 。
此外,留园的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它是江南园林中太湖石的极品 。冠云峰高约 9 米,峰石瘦、漏、透、皱,姿态优美,玲珑剔透 ,在阳光的照耀下,石峰的影子倒映在地面上,宛如一幅水墨画 。峰前的水池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与周围的绿树、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 。冠云峰不仅是留园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珍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
文化内涵
留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殿堂 。园中的书法碑刻,是留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清嘉庆年间起,园主刘恕、盛氏等人陆续收集了大量的书法名帖,并将其勒石嵌砌在园内廊壁墙上,统称为《留园法帖》 。迄今为止,存石共计 389 方,有 379 方置于园内廊壁墙上,其数量为苏州园林之最 。这些书法碑刻涵盖了从东晋到清代的众多名家作品,如王羲之的《破羌帖》、赵孟頫临摹的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让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漫步在留园的长廊上,欣赏着这些精美的书法碑刻,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
留园还承载着许多文人雅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清代朴学大师俞樾与留园有着深厚的渊源 。光绪二年(1876 年),盛康将寒碧庄修葺完工后,请俞樾作《留园记》 。俞樾在文中不仅描绘了留园的美景,还与盛康商得,改 “刘园” 为 “留园” 。这一字之改,既易被人呼,又合其能长留天地间之意,可谓名符其实,雅俗共赏 。俞樾的《留园记》也成为了研究留园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此外,留园还是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场所,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和画作,为园林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
避暑山庄:塞外园林的独特典范
兴建背景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 “承德离宫” 或 “热河行宫”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 。它的兴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重意义。
清朝初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康熙皇帝为了加强对北方边疆的控制,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为了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需要,决定在承德修建一座行宫 。承德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控蒙古,南拱卫神京 。这里气候凉爽,夏季最高气温适中,自然景观优美,拥有丰富的山水、森林、草原等资源 ,是避暑和休憩养生的理想之地。
从 1703 年开始,康熙皇帝下令在承德的山水之间大兴土木,拉开了避暑山庄建设的序幕。此后,历经雍正、乾隆两朝,耗时 89 年,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才最终建成 。在建设过程中,康熙、乾隆等皇帝亲自参与规划和设计,他们汲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和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座集政治、军事、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皇家园林 。
园林布局
避暑山庄占地 584 公顷,宫墙长 20 华里,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 ,其中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 。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浓缩了中国自然地貌的特征 ,可谓 “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这里的建筑风格朴素淡雅,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 。正宫是宫殿区的核心,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丽正门、午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等建筑 。澹泊敬诚殿是正宫的主殿,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这座大殿全部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又被称为楠木殿 。每当夏季,楠木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
湖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有大小湖泊八处,即西湖、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银湖、镜湖及半月湖,统称为塞湖 。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名胜建造的,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 。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建 ,每当细雨蒙蒙时,登上烟雨楼,只见湖面烟雾缭绕,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平原区主要为草原与树林,有试马埭和万树园 。试马埭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 ,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皇帝和王公贵族们经常在此策马扬鞭,展示他们的骑射技艺 。万树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 。乾隆帝曾多次在此召见边疆各部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举行盛大的宴会和活动,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交流 。
山峦区在西北部,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四 。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殿堂楼阁、寺庙点缀其间 。登上山峦区的高峰,可以俯瞰整个山庄的美景,远处的山峦、湖泊、平原尽收眼底 。山峦区的建筑多采用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如梨花伴月院外是万树梨花,初春时梨花盛开,就像满山落了大雪 。浩月当空时,梨花与月相伴,它们相互映衬,人至其中,如同进入仙境一般 。
文化融合
避暑山庄不仅是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更是一座文化融合的艺术殿堂 。它融合了江南塞北的风光,将南方园林的婉约细腻与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完美结合 。在湖区,你可以看到如江南水乡般的精致景观,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充满了诗意与柔情 ;而在山峦区和平原区,则展现出北方山水的豪迈与粗犷,山峦起伏、草原广袤,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
避暑山庄还融合了满、汉、蒙等多民族文化元素 。从建筑风格上看,宫殿区的建筑既有汉族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和精美装饰,又融入了满族的特色元素,如宫殿的屋顶采用了卷棚式,显得更加古朴典雅 。外八庙则是融合了汉、藏、蒙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仿照西藏的布达拉宫,有的仿照新疆的伊犁固尔扎庙 ,它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象征 。
在文化活动方面,避暑山庄也成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清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各种庆典和活动,邀请各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参加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每年的木兰秋狝,皇帝会带领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到木兰围场进行狩猎活动 ,这不仅是一种军事训练,也是满、蒙等民族展示骑射技艺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合 。在避暑山庄内,还会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文化展览,展示各民族的艺术风采和文化特色 。
四大名园的共同魅力与时代传承
中国四大名园,虽风格各异,却都在叠石理水、花木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展现出中国园林艺术的共同魅力 。
在叠石理水方面,江南水乡的拙政园和留园,充分利用水的灵动与石的奇峻,营造出 “水石相映,如诗如画” 的意境 。太湖石的玲珑多姿,在园林中或独立成景,或与水相依,构成园林主景 。北方的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虽规模宏大,但在叠石理水的细节上也毫不逊色 。颐和园的昆明湖与万寿山相互映衬,山水相依,气势恢宏 ;避暑山庄的湖区,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尽显江南水乡之韵 。
在花木布局上,四大名园都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地形,种植各种花木,营造出四季有景、步步皆画的氛围 。拙政园中的山茶、文徵明手植藤,留园的万植园,颐和园的长廊两侧、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处处都有繁茂的花木,它们或高大乔木遮荫,或奇花异草点缀,与园林建筑相得益彰 。
在建筑风格上,江南园林的拙政园和留园,以淡雅、朴素的文人园风格为主,布局自由,建筑精巧,亭榭廊槛,宛转其间,充满了诗意与柔情 。北方皇家园林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则尽显金碧辉煌与雄浑大气,宫殿建筑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然而,二者又相互借鉴,南方园林的精致细腻融入北方园林的粗犷豪放中,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也为南方园林增添了几分雄浑 。
这些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变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珍贵的园林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旅游开发的压力等 。因此,保护和传承园林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加强对园林的保护和修缮,让这些古老的园林得以完好保存 ;同时,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园林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
中国四大名园,宛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大地上 。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让我们走进这些园林,感受它们的美丽与厚重,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