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17日,中国书协行书、草书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中国书协副主席、行书委员会主任刘月卯,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代跃,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赵雁君,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陈加林,草书委员会秘书长刘灿铭,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郑培亮,行书委员会委员马健中、朱敏、刘京闻、李洋、吴庆东、张卫东、陈胜凯、钟显金、夏奇星、提俊丰、谢全胜、樊利杰,草书委员会委员王厚祥、王道国、朱河山、刘长龙、刘宏卫、孙学辉、李洪义、余继忠、汪永江、杨雯、陈明之、陈海良、林峰、郑庆伟、钱玉清、栾金广,甘肃省书协主席贾得梅、甘肃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刘云鹏等50余人参会。刘月卯、刘灿铭分别代表行书委员会、草书委员会作工作总结。工作会由赵雁君主持。

行书委员会委员围绕行书创作现象、发展路径、简牍书法传承与当代书法文化传播展开讨论。有委员认为,当代行草书创作瓶颈,亟需以清醒的认识与多元路径破解。部分书家陷入“重技巧磨砺、轻风格塑造”的误区,强调个性张扬而忽视法度根基,导致作品虽具视觉冲击力,却缺乏笔墨内涵与历史厚度。作者学养支撑不足的问题依然凸显,部分作品在自作诗文时存在语法错误、文辞粗俗的现象,繁简混用、错别字等问题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创作现象与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有委员认为,要下决心深入古人,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植根传统,深研碑帖,不盲目跟风模仿,远离流行时尚,努力实现传统书写语言的个性化转化。有委员认为西北汉简作为距今两千年前的边塞墨迹,以其原始的生命力与丰富的笔法语言,为后世提供了迥异传统帖学范式的全新参照。汲取汉简行草书的率意天真,有助于削减同质化现象,为作品注入活泼的生命力。围绕书法文化传播,有委员认为,当前书法生态活力与乱象并存,热度不等于高度,流量不等于份量。建议构建具有专业公信力、学术引导力的权威传播平台,是守护当前书法价值、引领时代风尚的关键。
草书委员会委员围绕草书艺术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展开深入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解决当代草书创作问题的根本在于回归艺术本质与深厚传统。有委员指出,草书之美在于“简约而非简单”,其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更有委员提出“草书首先具有神性”的见解,是书家追求“天地与我并存”精神境界的体现。在工具与技法层面,有委员强调“毛笔与书风的关系是一种深刻的‘器道相生’的关系”。面对当前创作困境,委员们指出“雷同化”这一核心弊病的根源主要在于“取法单一导致的审美趋同”。一方面作者们局限在少数名家风格上扎堆效仿,另一方面展览机制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创作“为展示而创作”,过度追求视觉冲击而忽视情感表达与笔墨自然。针对未来发展路径,委员们认为,在取法上应打破定势思维,走“一家为主,多家为辅”的融合创新之路,重视敦煌遗书等新资源的“非经典性特质”,汲取汉简的“率意与奇崛”。在修养方面,有委员系统提出需过好“法、理、情三关”,在精通技法、明晓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纵情表达。面对科技发展,委员们认为应“以传统为根基,以AI为助力”,在善用数字技术的同时,坚守草书中“随情绪流动的线条变化与精神张力”这一不可替代的人文内核。当代草书必须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求平衡,唯有深研传统、提升学养、涵养心性,才能使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月卯在总结中说,围绕“生发·流变——西北汉简与当代行草书创作”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既是对一段辉煌书法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下行草书创作实践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书法艺术发展路径的积极探寻。要深植根基,在潜心“学习”中领悟西北汉简的精髓。学习其“自然书写”的本真状态,“篆籀古意”与“隶变生机”交融的笔法体系,“因势生形”的奇妙章法与空间意识,蕴含的“豪迈雄强”的时代精神。西北汉简多出自汉代边陲,透过墨迹感受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体会书写者内心的情感与气度有助于提升我们行草书作品的格调与境界,避免流于柔媚、浮滑。要守正创新,在有效“传承”中激活西北汉简的生命力。传承的关键在于“化古为今”,实现创造性转化,“遗貌取神”把握汉简的内在规律与美学精神,并将其融入我们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时代感受之中。传承的路径在于“兼收并蓄”,融汇多种营养,将汉简的“质朴”与帖学的“精微”相结合,将汉简的“奇崛”与碑版的“雄强”相参照,将墨迹的“书写感”与碑刻的“金石气”相生发。要勇立潮头,在自觉“发扬”中拓展创作的时代境界,追求“技道合一”的艺术理想。用笔墨真诚书写时代,从汉简中汲取雄强、质朴、开拓之气,努力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既能展现个人性情、又能反映社会风貌的行草书佳作。
代跃在总结中说,当代草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传统的理解日益深入,“技道双进”的追求更加自觉,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展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创作者们不仅固守魏晋元明传统,更将取法的目光投向秦汉简牍的源头活水。深化传统认知,重建文化主体性是根本前提,草书作者需跳出“技法模仿”的局限,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多维度理解草书的文化内涵。构建系统的技法体系,实现“技道双进”是基础保障,草书作者需回归“自然书写”本质。“技”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承载“道”,唯有将个人心性、人生感悟融入笔墨,才能实现“借法畅神”的艺术境界。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中寻求突破是关键所在,草书作者既要把握草书的共性规律,也要在对传统的深度理解中,结合个人经历与审美趣味,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拓展取法路径,重构资源体系将注入新的活力。草书作者要积极借鉴西北汉简、敦煌遗书等新文献资源,从中汲取“陌生化”的审美基因。这些资源的“非经典”特质,能为陷入模式化困境的当代草书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同时,碑帖融合的探索也应继续深化,形成“以帖为骨、以碑为气”的新型草书风格。构建传统与时代的对话机制是永葆生机的保证,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既要善用科技手段,更要坚守草书艺术的人文内核。
16日上午,与会委员前往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简牍博物馆考察学习。工作会期间,“生发·流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草书委员会委员作品展”在兰州美术馆展出。16日晚,书法进校园作品点评会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