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暨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隶书创作讨论会举行

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暨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隶书创作讨论会举行插图中国题字网
10月18日,中国书协第八届隶书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中国书协副主席、隶书委员会主任张建会,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原主任王彦、副主任郑培亮,中国书协办公室副主任孟经纬,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吴振锋、韩少辉,秘书长耿自礼,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河南隶书骨干作者约30人参加会议。工作会由韩少辉主持,耿自礼作工作总结。

  围绕当前隶书创作,韩少辉、耿自礼、李守银、张青山、季平等委员认为,隶书上承篆意,下启楷则,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厚历史底蕴。隶书创作中要遵循“守正出新”理念,自觉追求“雅正书风”“正大气象”。既要沉潜传统,更要勇于探索。面对传统要保持敬畏之心,深研汉隶之“法度”“气象”,理解与领悟隶书文化内涵与审美精神,探寻隶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从古代经典中汲取营养。隶书的当代创新,其根本在于对深厚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非表象的形式追逐,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探寻与时代精神及个人性情相契合的表达方式,从而创作出既植根传统、又蕴含当代生命力的隶书风貌。

  围绕隶书艺术发展,吴振峰、冯印强、王亚州、高岩、钱松君等委员认为,当前隶书作者队伍不断壮大,整体创作水平不断提升,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对传统的汲取更为自觉。但是在创作中仍然存在审美趋同、风格固化、表现手法雷同,模仿当代名家等现象。部分作品陷入为形式而做形式、为趣味而造趣味的窠臼,重结构轻线质、重形态轻神采、重技法轻内涵,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作者疏离汉隶精神内核现象的真实存在,我们应正视“阵痛”,及时“修养”,尽快回归传统隶书本体。近几十年来,大量简牍帛书的出土为隶书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新资料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极大拓宽了取法视野,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简帛书风的当代转换、碑简融合将成为隶书发展的新课题。

  围绕学术引领与审美涵育,蔡兴洲、张英俊、程度等委员认为,学术观照是决定隶书创作能否实现持续深化的重要前提,强化学术引领,于学术研究中深挖传统,夯实隶书创作的理路根基。将新出土、新发现及地方书法资源置于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中加以审视,实现从经验总结向学理建构的转变。唯有建立起史学视野与本体规律性认识,作者的创作探索方能源于“知古”,继而“通变”,在一元主导、多元互补的学术视野下,系统性推进隶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转化。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须重视书法教育与专业审美引领,构建一个健康的审美评价体系,引导公众与作者深化对隶书艺术本质的理解,共同推动隶书艺术在当代的繁荣与发展。

  张建会总结谈到,第八届专委会成立以来,隶书委员会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委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工作开展富有成效。当前全国隶书书法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新人新作不断涌现。隶书委员会要把握时代脉博,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繁荣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好书法艺术传承与转化,以雅正书风为主导,体现隶书主流正脉;要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把经典隶书作品与考古新发现相结合,不断拓展创作新视野,激活创作生命力;要充分发挥隶书委员会在艺术创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将字内功夫与字外修养一同熔炼,用文心滋养笔墨,禀道义汇聚毫端,正本清源,示范引导,不断进取追求,勇攀艺术高峰。

  当天下午举行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隶书创作讨论会,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市书协主席罗鸣主持讨论会。

  张建会围绕全国第五届隶书展评审,在《当代隶书创作中的传承转化》报告中认为,以正大气象为表征的隶书精神,是两汉文化雄浑博大的显现。研习隶书,要深刻把握历史文化背景与当代中华盛世的契合点,深刻体悟隶书精神的文化属性与时代主题。隶书的艺术特性是简易自然,中和有度,在规矩与变化、法度与情感之间轻松自由的收放,而不流于偏颇与极端。如果缺少对隶书本体特征的把握,守则失之于僵,变则失之于野。取摩崖气象,守汉碑法度,尚简书意韵,以气象为统摄,协调于法度与意趣之中,讲究法度而不失神采,追求大气而不失韵致。注重兼容并包,对碑刻、简牍、摩崖不能只重其一端,否则容易导致书风雷同、意蕴浅薄、索然无味。隶书艺术资源极为丰富,要多元取法,深入开掘,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将经典意识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临摹与创作、传承与转化艺文并举,开启新时代书法艺术的新格局、新气象、新境界。

  郑培亮在《汉隶、唐隶和清隶》中认为,两汉隶书所呈现的“大美”气象,即重大之美,阳刚之美,崇高之美,壮阔之美。两汉隶书的“中和”之美,是一种温柔敦厚、庄重平和的美,一种不激不厉、无过不及的美,一种理性的合乎规律的美,一种处于动态之中的和谐之美。研习汉隶,深入阐释、解读其美学精神至关重要。唐隶宽博妍丽,雄阔壮美,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与豪迈英武的盛世气概溢于笔端,如何通过笔墨体现时代精神,唐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价值。清代“碑学”兴起之后,先行的理论家选择在摹拟的过程中创造碑派笔法,摸索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趣,清隶影响至今,尚需系统、辨证、理性的梳理和检视。面对传统,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自觉走好守正创新之路,避免妄谈、妄为。要深入把握中华美学精神实质,不戏谑解读,不亵渎经典,坚持自然书写的基本模态,不以创新之名盲目改变法则,浅薄改造。

  本次展览学术特展策划人王洵在《隶书学术特展的策划与思考》中谈到,此次汉代刻石精粹特展征集的展品数量高达上千件,体现了磅礴恣肆,雄浑高古的大汉气象。其中唐代隶书皆选自河洛地区碑刻,是迄今为止河南省乃至全国唐隶碑志的第一次专题特展。从金石学及书法角度,唐隶自清代至今,重视不够。启功先生《论书绝句》诗云:“六朝别字体无凭,三段妖书语莫征。正始以来论篆隶,唐人毕竟是中兴”。今人不仅对唐人在隶书技法符号化上的总结、归纳视而不见,而且对魏晋隶法也很是嫌弃。甚至对汉人自己奉若圭臬的《憙平石经》也颇有微词。“一碑一奇,莫有同者”成了没有标准的衡量标准。相对成熟的隶书书写技术成为所谓艺术创作的绊脚石,对汉代目不识丁的工匠们信手而为的粗陋凿刻推崇备至,错刻、漏刻、妄刻也成了一任天然,富有真趣。这种对隶书研究学习的角度和观念,值得商榷与反思。数千年书法史中有太多的经典作品值得深入研究学习,不必一味地玩弄变形,拾人牙慧,千人一面,步入审美误区。

名家原创书画 ☆ 服务个性需求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010381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61098998@qq.com

    免费参谋咨询:8:00-22: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
    19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