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

关于港台地区同胞及海外华人的收藏状况,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笔者思考再三,先从书画收藏入手。

改革开放以来,收藏、交易以及拍卖方面,最为活跃的是书画,几乎占到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而瓷器、油画以及地下文物,尽管也有价值,但可合法流通的数量毕竟较少。文物非古无价值,而近现代书画的存量也很丰富。

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大多从合法渠道获得。一是由民国时期的文物商销往海外,包括卢芹斋以及日本的山中商会。1949年以前的私人收藏随着国共内战结束带到港台地区或海外国家的也不少。还有较多的是1949年以后通过合法的贸易渠道卖出的。当时国有文物商店和各地工艺品公司收购的一部分书画被作为商品出口创汇。除各地的文物商店以外,朵云轩、荣宝斋更是长期以书画外销为主,通过香港销往海外。以笔者1973年至2001年在朵云轩的经历看,香港集古斋、日本荣丰斋,也都曾将书画销往海外。现在限售的很多20世纪的名家作品当时大多在可出口之列。而一些明清的画,只要列为旧仿的,也允许出口,这其中也有一些后来被认定为真迹的旧仿。改革开放后,政府也允许移居港台地区或海外国家的人士带去部分自家的收藏。这些构成了港台地区和海外私人书画收藏的主体。不可否认,有些书画以走私的方式或在战争时期被带往海外也在所难免,但并非主流。

香港地区的书画收藏

香港历史上毗邻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广东,书画收藏自有传统。1949年后,很多内地富商、藏家生活于此。当时内地经济落后,文物收藏市场封闭,相对而言,香港文物和艺术品收藏的政策条件较好,税收又相当优惠。随着经济腾飞,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开拓市场,加上荷里活道文物街的兴盛,香港的书画收藏形势很好。除了20世纪旧画市场以外,1978年以后内地画家多到香港办展,林风眠、赵少昂、杨善深等名家在港定居,给香港增添了丰富的当代书画存量。
香港的书画收藏集中在敏求精舍、求知雅集的会员手里,其次是一批不入会的藏家以及行家。成立于1960年的敏求精舍,新老会员收藏书画为主的有范甲、朱昌言、罗仲荣、王仲芳、黄贵权等。王仲芳善画山水,风格峻峭高冷,他的收藏以明清古画为主,格调与众不同。朱昌言以吴湖帆画作的收藏成就最高,包括《万松金阙》《大龙湫》《花卉四屏》,这批藏品在他身后均委托朵云轩在上海拍卖,价格不菲。黄贵权先生收藏很早,主要是20世纪海派名画,其中朱屺瞻、谢稚柳、陈佩秋的作品最为丰富,曾经出版画册。罗仲荣成就最高,收藏面比较广,定位于20世纪名家精品,前些年在北京、上海曾举办梅洁楼藏品“色染山河”展,集中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地画家所绘红色历史题材的展品上百幅,其中不乏精品力作,有一些为绝品。
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插图中国题字网
香港求知雅集成员参观博物馆

成立于1979年12月的求知雅集以专业人士和文物经营者为主体,在香港也很具影响力。其中书画收藏成就比较大的有杨永德、张宗宪、陈嘉康、梁义等人。杨永德是首位会长,早年以收藏瓷枕和书画为主,而书画以齐白石为主,计有100余幅,包括《荷乡消暑》《老当益壮》等精品。可惜于1995年一次交由中国嘉德在北京集中拍卖,这批东西入藏各家。张宗宪最早是藏瓷家,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书画收藏。他的收藏起点较高,定位比较准确,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书画名家,齐白石的画总计收藏了108幅;20世纪17位艺术家的作品每人三四件,包括吴昌硕、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他的书画收藏高峰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渠道以朵云轩、嘉德、瀚海、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为主,曾由苏富比赞助出版藏品画册两本。这批收藏后来陆续卖出。但笔者在他家看到还有部分,如1992年4月在香港永成拍出的朵云轩提供的《芙蓉鸳鸯图》、1993年6月朵云轩首拍的张大千《雪霁晴山图》和1994年朵云轩春拍的吴昌硕《寿桃》。求知雅集除他们以外,陈伟新、廖炳辉、何仲贤等,也颇具收藏实力。
据笔者所知,一些未入会的收藏家,也成绩斐然。例如董慕节的收藏以海派及吴湖帆书画为主,成就很高。王良福收藏的林风眠、陆俨少以及海派名家作品独树一帜,眼光超前。画家王世涛的收藏以张大千、吴湖帆为主,藏而不露,专供个人研画借鉴。杜威收藏多元,其中以丁衍庸最为出色。
香港书画收藏内涵博大,但总体来说,以20世纪名家为主,且大多兼顾投资,文化考量稍显欠缺。
香港的收藏业和画廊业对内地美术创作正面影响很大。20世纪80年代内地美术馆、画廊业尚未兴起,许多德高望重的前辈画家只能到香港一展雄风,或把画卖掉,或出本画集,改善自己的生活。2018年6月香港集古斋成立60周年时,赵东晓总经理告诉笔者,集古斋在改革开放时期办过400多个画展,出了许多画册。其中海派很多名家在集古斋的展览还是通过朵云轩承办的。香港有的画店是卖旧书画的,如三希堂、洁思园、博雅、九华堂、香港艺苑等;有的画廊是卖新画的,如万玉堂、艺昌、继远美术等,对书画收藏都有历史性贡献。而大陆的画廊业、收藏业要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兴起。
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插图1中国题字网
香港梅洁楼藏品 高剑父《山水》

台湾地区的书画收藏

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插图2中国题字网
台湾的书画收藏根基比香港深厚得多。1949年前夕有一批知名书画家从上海前往台湾,领头的是“渡海三家”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除此之外还有于右任、陈定山、吴琴木等。加上北京故宫部分藏品迁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形成了很好的书画收藏氛围。20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1987年两岸开始人员往来,促进了书画收藏的发展。
台北最早的书画收藏者应以张大千、溥心畬和张学良为代表,他们以收宋元明清古画为主,影响深远。1992年,著名的收藏团体清玩雅集成立,由蔡一鸣先生首创,集中了台湾一批收藏精英,以层次高为特点,在两岸三地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立于1984年的中华文物学会成员近两百人,除藏家外,也包括一些学者、专家,他们定期组织学术活动,出版会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012年秋季清玩雅集成立20周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藏品展,出版了四册藏品集,其中书画一册收入作品132件,以石允文、林百里、陈启德、何国庆的收藏为主。这批展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古画部分约76件,以明四家、吴门画派、清初四王、华亭画派和海上画派为主,时间下限为吴昌硕。近代部分约56件,包括张大千19件,齐白石7件,傅抱石6件,徐悲鸿3件。除此之外,林木和、王水衷、蔡一鸣、蔡辰男、蔡辰洋、黄玄龙、陈启斌也是收藏界的大咖。台北的收藏也颇具传统,行家兼藏家的特点明显,诸如清玩会员张允中的寄畅园收买书画16万件,王定乾的寒舍、陈筱君的羲之堂也收藏颇丰。
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插图3中国题字网
台北清玩雅集藏品 项圣谟《硃笔自画像》

台北的收藏风气多看重价值,而何国庆家以及何创时基金会的收藏则注重学术文化,以收明清以及近代名人书法为主,其中很多为信札,文字内容更为深邃,具有研究价值。其藏品曾出版图录并在多地巡展。其中尤以明代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左光斗、王铎、傅山、黄道周以及近代孙中山、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的作品为最。还举办过“五四人物书法展”“晚明遗民书法展”,颇具学术意义。
当然,收藏传百代只是一种理想,台北的收藏也是如此。张大千的收藏早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转手他人及机构,张学良最后一批收藏于1994年春在台北由苏富比尽数拍卖,成交1.45亿新台币,已成绝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画廊林立,最多时达119家,尤以台北、台中和台南三市最为集中,推动了当地收藏热潮,加上台湾地区人口远超香港,国学、国艺的底子比较厚实,在古旧画的收藏方面更为出众,也向世人展示了其收藏风采。
新加坡华人的书画收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最有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前辈是刘作筹、陈之初、杨启霖三人。他们的收藏品级较高,以明清、近代书画为主,成就卓然。当时进货渠道主要是香港以及本地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中国大陆的工艺美术品公司。刘作筹堂号虚白斋,曾在上海拜黄宾虹为师学画。后从事银行业,以收明清书画为主,计有1000余件,包括明四家、新安诸贤、画中九友、清初四僧、扬州八怪等诸家。晚年将700余件精品捐给香港艺术馆,造福社会,他的收藏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陈之初号香雪庄,他的收藏活动起于20世纪40年代,1950年出版藏画集已收录古今名画147幅,明清以外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陈还喜好印石,收藏颇丰。20世纪90年代,其藏品大部分进入流通领域。袖海楼主杨启霖是笔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见过的最后一位新加坡华人老藏家。杨家以进出口贸易起家,他们积极支持当地的华人书法活动,乐善好施,也是收藏大家,以收集明清和近代书画为主,藏品丰富,其中尤以海派和京津画派最精。谢稚柳、徐邦达在新加坡时,都去杨家赏画、交流。杨启霖先生作古后,由其子杨应法、杨应群兄弟继承家传,继续收藏事业。杨家藏品丰富,近年曾将精品借给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展出五年,与社会分享。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的收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随着1985年乌节坊画廊区、1991年河畔画廊区、1999年百利宫画廊区三处艺术画廊的集群性开设,50余家画廊并存,内地艺术家与新加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时乌节坊还有一些公租的展厅,每周一展。据收藏家孙晖红女士介绍,她收集的画展图录有100多本。画家吴冠中、贾又福、郑乃珖、王子武、白雪石、韩天衡、贺友直、启功、刘海粟、陈家泠、何海霞、亚明、宋文治、赵少昂、方楚雄、聂鸥、宋雨桂等人都先后去办展,黄胄、程十发、张仃等先后去讲学。这些画展为新加坡留下了大批作品,使新加坡成为现代书画的收藏重镇。其中大批名画在新世纪又返销中国内地各家拍卖公司。
20世纪90年代中期,陈金川在藏界如日中天,是苏富比、佳士得的常客,曾在新加坡电视室举牌以100多万港币买下刘奎玲绘画四条屏。他收有大批的海派名画、刘奎玲的名画,其中包括陆俨少作品数百件,并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双语版《心中一段情》《眼里千般奇》两本藏画集,着意把中国艺术介绍给西方。
另一位藏家曾国和,早先开办新华艺苑,承办过吴冠中等名家的画展,同时从各种渠道收藏近代名家书画,成果丰硕,后来结集出版《秋斋藏画集》。该画集共出版六册,收录书画近千件,使其成为继杨启霖那代藏家之后,新加坡华人书画收藏界的代表。秋斋的收藏以近代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为主,加上现代吴冠中等人的水墨画,呈现出两个时代的面貌。
新加坡文化比较西化,古书画鉴定人才奇缺,所以当地的收藏呈现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完全不同的构成,重点放在现当代的名家,以收在世名家作品为主,出发点是规避书画真伪的困扰,无形中形成了地域特色。
美国华人的书画收藏
美国华人收藏群体数量与其他几个地区无法比拟,但藏品品级较高,影响较大。除个人收藏外,与美国博物馆的收藏联系密切,比如张大千、王季迁、翁万戈、王方宇等人的古画收藏大多进入了主流博物馆,方闻、何惠鉴、李铸晋、许杰、傅申、张子宁等学者,都在重要博物馆如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地方推广了中国绘画。再加上佳士得、苏富比长期在纽约经营古书画拍卖,中国书画在西方书画学术研究中拥有一定话语权。
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插图4中国题字网
海外收藏家参与学术交流

祝君波: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的书画收藏插图5中国题字网
美国静观山庄藏品 尹秉绶隶书

美国华人的书画收藏历史上分成美东和美西两个区域,其中美东地区优势更大一些。美东地区的收藏家大致可分成两部分,一是以王季迁、翁万戈、王方宇为代表的前辈收藏家,大多于20世纪40年代末移民美国。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一代收藏家,以冯英祥、林秀槐、王少方、邓世勋、杨思胜等为代表。
王季迁是吴湖帆的弟子,1948年由香港去纽约。去时带了一批书画,后来又在北美、日本收进了更多的高古名画。他生活简朴,但收画时不惜重金或以画换画。经手名画无数,计有1500余件之多,其中有北宋《朝元仙仗图》(局部)、郭熙《秋山行旅图》(1999年3月以143.2万美金从佳士得拍入),还有五代董源、巨然、赵孟頫、倪瓒、王蒙、吴镇、马远、李唐、明四家、董其昌、八大山人等的名画,1949年去纽约后买入张大千书画20余件。王季迁在美国从事的文化活动贡献颇丰,一是让西方认识了中国画的价值;二是他的收藏为全球学者提供了研究和欣赏的机会;三是保存而不流失,其中相当部分捐给博物馆。王季迁的收藏后来分三种去向:一是大部分转让及捐赠给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包括董源的《溪岸图》等100多件宋元精品,撑起了大都会中国画收藏的半壁江山,该馆为此开设了“王季迁家族艺术馆”,展示其捐赠的藏品60多件。此外他还捐赠给布鲁克林博物馆收藏品20件。二是通过拍卖行转手一小部分。三是留给后代。
王方宇由内地移民美国,从事教职,喜好艺术。20世纪50年代从张大千手中收录八大山人的作品8幅,开始了收藏、研究八大山人的道路,几十年坚持不懈,共收得70余幅,其中《仿北苑》《荷花双凫图》《双鹰图》《群雁鸣聚图》都为难得一见的精品。1997年在他身后,由其子遵嘱全部捐给佛利尔美术馆。
另一位收藏大家为翁万戈,1948年精心护送翁家祖传的书画、古书到美国,终生守护这些国宝免受损失。其藏品除部分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以外,于2019年捐赠给波士顿博物馆文物183件,其中绘画130幅,书法31幅,拓片18幅,织绣4件,横跨13个世纪五个朝代。捐赠物中包括王翚16米的长卷《长江万里图卷》《八大山人书法册》、沈周《苏台绝胜十六页书画》(诗书画三绝)、文徵明《家书卷九通》、王原祁《西山春谒图》以及明董其昌作品7件、王翚作品11件。翁先生对书画的贡献还在于他愿意将收藏供学者鉴赏和研究,同时将一些珍品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等地展览或出版。
美东地区的冯英祥、林秀槐也以收藏元明清古画为主,积累起相当的藏品。邓世勋以收藏近百年书画为主,其中尤以傅抱石作品为特色。杨思胜活动范围广,但仍以纽约为基础,收藏品以旧书画、近代书画为主,兼及古墨砚。王少方子承父业,继续开创自己的收藏。
美西地区的藏家大致相仿。张大千曾在加州生活十余年,可算美西地区收藏界的领袖。此外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移民美国的曹仲英、陆芳耕;20世纪90年代后起的华人藏家杨致远、张冠宇、钟秀雄、丁璟、黄鹤、冼程万、李定和;刘冰从事出版,开设长青书局兼营艺术展览,也涉收藏。
张大千离开大陆后曾在美西以及巴西生活过很长时间,1944年出版《大风堂书画集》收卷轴194余件,展出170余件。1954年出版《大风堂名迹》(四集),收录书画1000余件,唐宋元明清齐备。他带去海外一大批古代书画,量大质优。为生活所计,绝大部分转让出手。少数绝品通过徐伯郊由国内买回,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宋人册页等名画,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张大千的书画散在北美的,已知的有给王季迁的一批20余件包括董源的《溪岸图》、转让给王方宇的八大山人书画8件,通过日本人转让给顾洛阜的有21余件,均在《大风堂名迹》上著录过,还有宋人李佶《西塞渔社图卷》(后有范成大、洪迈等七位宋人题跋)、郭熙《树色平远图卷》、宋徽宗《翠竹双雀图卷》以及马远、刘宋年、梁楷等作品。转让王季迁、顾洛阜的均入藏大都会博物馆,转让王方宇的八大山人画入藏佛利尔美术馆。张大千四本藏品集所录书画大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生活所需转手,今分别收藏于中外各博物馆及公私藏家。1983年张大千去世后,家属遵从其遗嘱,将隋唐宋元书画75件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最重要的为五代董源的《江堤晚景》。
美西收藏次席的应属曹仲英,他1967年赴美,1968年创立远东艺术公司。他生前出版过《四任》《虚谷与齐白石》《清朝中叶中国绘画》等藏品集。身后出版《近代中国的绘画集萃——曹氏默斋藏》(四卷),后又出版曹氏默斋藏画续集即古代部分。遗珍达数百件之多。2013年以后,默斋基金会将收藏品陈展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还有一些藏品已捐藏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博物馆和亚洲艺术馆。
陆芳耕行医出身,曾因为溥心畬看病而喜欢上书画收藏,后由台迁居洛杉矶,喜欢收藏文徵明、溥心畬、于右任、张大千、吴湖帆、黄君璧的书画,在美西地区也是一个代表人物。20世纪90年代朵云轩在洛杉矶办旧画展,陆医生每次收买不少。
近年后起之秀是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以收藏明清书法手札及古代碑刻为主,曾由张子宁主持出版过《观远山庄珍藏法书集》,归录藏品180余件。钟秀雄古今兼收,曾在国内文物出版社出版藏画集。张冠宇由台湾移居美国加州,藏品也颇精到。这些都是美西近年的后起之秀。
纵观以上四地同胞的书画收藏,既丰富了当地博物馆的藏品,向当地人民传播了中华文化艺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品的交流。书画收藏聚与散都是常态,大多数名家的收藏最终聚在机构,也是天遂人愿。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看,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文刊登于2020年8月25日《中国文物报》第5版

名家原创书画 ☆ 服务个性需求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0103811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761098998@qq.com

    免费参谋咨询:8:00-22: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
    1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