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独特纽带。他们远渡重洋,筚路蓝缕,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却始终心系桑梓、情牵故土。一部华侨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奋斗史与奉献史,他们在革命年代毁家纾难、支持祖国,在建设时期投资兴业、捐资助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率先归来、贡献力量,其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早已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2025年7月5日上午,天光微熹,泉州幼高专学前教育学院“侨说实践队”在永春校区举行了出征仪式,队员们身着统一的队服,开展“青春追忆侨情,传承家国情怀”的主题实践活动。侨说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信仰,用行动诠释担当,踏上了探寻华侨历史、赓续家国情怀的实践之路,驶向承载着无数侨胞记忆与荣光的侨说之旅。
侨脉承星火,青春燃赤子之心
在泉州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古城里,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静默地矗立于东门街,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守护着闽南人跨越山海、走向世界的集体记忆。这里展示了泉籍华侨先辈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历史,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故事。
7月5日下午,实践队员们踏入这座由1982年筹建、1994年正式开放的泉州华侨博物馆。斑驳的红砖外墙在盛夏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仿佛岁月亲手为其镀上的一层滤镜——这里收藏的不仅是华侨先民们使用过的帆船模型、民国年间的护照证件、泛黄的侨批与汇款单等珍贵文物,更是一部用实物串联起的闽南人跨海奋斗史。
李光前——这位从泉州南安走出的华侨巨子,其人生轨迹在博物馆的专题展区得到生动呈现。少年时随父下南洋谋生,从橡胶园学徒起步,最终建立起横跨东南亚的商业帝国。博物馆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他写给家乡的信件,字迹工整克制,却透露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赤子情怀。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品格,正是泉州华侨群体共有的精神底色,而博物馆则以”以馆为媒”的方式,让这种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侨史映风华,青春悟家国情怀
7月6日上午,实践队奔赴厦门华侨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馆是由著名华侨领导陈嘉庚先生倡办的,它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升级、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亦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实践队员走进博物馆,着重参观《华侨华人》展,展览形象、系统地回顾了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现了他们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和杰出表现;介绍了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转变的过程;讴歌了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创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展示了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
在参观厦门华侨博物馆中,侨说实践队的队员们被歌仔戏《侨批》选段深深吸引:首幕刻画父亲为生计远渡重洋,妻女倚门望归,借侨批倾诉思念的温情场景;次幕演绎准新郎为扛起家庭重任告别未婚妻,离乡打拼,收到盼归书信后欣喜若狂,翘首期盼攒够钱回家成婚的情感历程。细腻入微的表演,瞬间将队员们拉回到那个华侨背井离乡、闯荡南洋的时代。舞台上,演员们用生动的演绎展现着华侨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拼搏,他们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家乡的思念,一封封侨批承载着他们的血泪与牵挂,漂洋过海回到故土。实践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侨批不仅仅是简单的信件与汇款凭证,更是华侨们对家乡、对祖国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是一部部用生命书写的奋斗史诗。每一封侨批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有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青春承侨梦,情怀永流传
此次实践之旅,实践队员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展柜与泛黄的纸张,更是滚烫的华侨历史与不朽的家国情怀。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将华侨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持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让华侨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璀璨的光彩。当年轻的心与百年侨魂共振,我们深知:探寻侨迹,是触摸中国拥抱世界的缩影;传承精神,是青年续写时代华章的责任。侨说实践队,以青春之名,让这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永续薪火,照亮征途。